中心性漿液性脉絡膜視網膜病變 (俗稱:黃斑積水)是一種好發於青壯年人的眼疾,主要症狀為視力下降、視物變形或變色。患者因視力明顯受阻,故工作或視物時受到嚴重影響。圖1及為該病眼底照片,箭頭圍繞部份為黃斑區水腫範圍。圖2則為視網膜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檢查結果,此檢查可量化視網膜下黃斑區水腫程度及有助觀察病程,視力測量亦是一項臨床重要監測指標。
2012年10月11日星期四
黃斑積水(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中醫眼科治療
中心性漿液性脉絡膜視網膜病變 (俗稱:黃斑積水)是一種好發於青壯年人的眼疾,主要症狀為視力下降、視物變形或變色。患者因視力明顯受阻,故工作或視物時受到嚴重影響。圖1及為該病眼底照片,箭頭圍繞部份為黃斑區水腫範圍。圖2則為視網膜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檢查結果,此檢查可量化視網膜下黃斑區水腫程度及有助觀察病程,視力測量亦是一項臨床重要監測指標。
2012年10月7日星期日
中醫眼科歷史簡介
今天遇上一位青光眼病人,她表示曾查問一位中醫師"中醫有沒有眼科?",而該名中醫師的答案:"沒有!"。故此,在以下簡述中醫眼科歷史。
中醫眼科形成於中國古代(上古至南北朝),當時借助古代哲學知識解釋生理及病理現象,古人對眼的重要性、生理功能及解剖有初步認識。於隋、唐時期,已出現眼科專著,如【龍樹眼論】、【劉皓眼論准的歌】等;並已記載不少手術方法,包括金針撥內障手術(白內障(cataract)手術)、胬肉(pterygium)手術之割除法及烙灼法、胞生痰核(散粒腫,chalazion)切開擠出黏液法、瞼內結石(concretion)針挑法、拔倒睫毛(trichiasis)手術。當然不能與現今手術技術相比,但在一千多年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於宋、元時期是中醫眼科獨立發展時期,並發展出"五輪學說"、"八廓學說"等,而"五輪學說"亦沿用至今。到明朝(約於十六世紀中)時,【銀海精微】成書,總結了明代以前眼科成就,包括了許多眼病診治內容,將眼科理論和藥物與手術治療結合起來,指導中醫眼科臨床及研究古代中醫眼科之參考書。此書不僅受到中醫眼科醫療人員/學者重視,更被西方學者翻譯成英語(書名: Essential Subtleties on the Silver Sea),在世界廣泛傳播。
明、清時期為中醫眼科興盛時期,明、清太醫院更將眼科設為獨立專科。
直至18-19世紀,因戰亂及西方醫學到臨中國之關係,使中醫學踏入衰落時期。直至20世紀中方再次復興,並將西醫眼科學病理知識及檢查技術歸屬於中醫眼科辨證論治當中,讓這門專科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並擴闊其應用層面,更能體現其治療眼科疾患之價值。
中醫眼科形成於中國古代(上古至南北朝),當時借助古代哲學知識解釋生理及病理現象,古人對眼的重要性、生理功能及解剖有初步認識。於隋、唐時期,已出現眼科專著,如【龍樹眼論】、【劉皓眼論准的歌】等;並已記載不少手術方法,包括金針撥內障手術(白內障(cataract)手術)、胬肉(pterygium)手術之割除法及烙灼法、胞生痰核(散粒腫,chalazion)切開擠出黏液法、瞼內結石(concretion)針挑法、拔倒睫毛(trichiasis)手術。當然不能與現今手術技術相比,但在一千多年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於宋、元時期是中醫眼科獨立發展時期,並發展出"五輪學說"、"八廓學說"等,而"五輪學說"亦沿用至今。到明朝(約於十六世紀中)時,【銀海精微】成書,總結了明代以前眼科成就,包括了許多眼病診治內容,將眼科理論和藥物與手術治療結合起來,指導中醫眼科臨床及研究古代中醫眼科之參考書。此書不僅受到中醫眼科醫療人員/學者重視,更被西方學者翻譯成英語(書名: Essential Subtleties on the Silver Sea),在世界廣泛傳播。
明、清時期為中醫眼科興盛時期,明、清太醫院更將眼科設為獨立專科。
直至18-19世紀,因戰亂及西方醫學到臨中國之關係,使中醫學踏入衰落時期。直至20世紀中方再次復興,並將西醫眼科學病理知識及檢查技術歸屬於中醫眼科辨證論治當中,讓這門專科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並擴闊其應用層面,更能體現其治療眼科疾患之價值。
2012年9月16日星期日
結膜下出血(Subconjunctival Haemorrhage)-中醫眼科診治
結膜下出血是一個常見而又較簡單之眼科疾患,不少病者因其外觀而擔心影响視力,其實這病一般不會影响視覺,一般2星期內可自行消除,當然亦有部份患者例外。部份患者症狀明顯,如眼有異物感不適。如反覆發作,則要考慮會否有循環系統疾患(如高血壓) 、 或糖尿病等疾患。
臨床表現為眼白(白睛)有點/塊狀出血,嚴重患者整個白睛可變成血紅色(如以下病例)。中醫眼科病名為"白睛溢血"。
下例為一位七十多歲女仕,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疾患,因心律不整須服用薄血藥物。圖1及2為患者出血後首次診治,因出血量較多,患者有明顯眼部異物感;服用中藥處方3天後(圖3),結膜下出血明顯減退,並於7天後出血已完全重吸收(圖4),可見中藥對這類出血疾患有明顯幫助。
臨床表現為眼白(白睛)有點/塊狀出血,嚴重患者整個白睛可變成血紅色(如以下病例)。中醫眼科病名為"白睛溢血"。
下例為一位七十多歲女仕,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疾患,因心律不整須服用薄血藥物。圖1及2為患者出血後首次診治,因出血量較多,患者有明顯眼部異物感;服用中藥處方3天後(圖3),結膜下出血明顯減退,並於7天後出血已完全重吸收(圖4),可見中藥對這類出血疾患有明顯幫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