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9日星期日

從師點滴 (五) -沉穩與悟性

不少學習中醫朋友都會想如何把中醫學得好、用得好,但相信不太容易達到這些目標。過往曾跟過不少老師學習,其中一位很好的老師 — 張慶萍教授,她是一位針灸科醫師。她曾跟我提過要學好中醫,除要不斷努力外還要有悟性。中醫是從長期實踐中形成的一套理論,跟西醫不一樣,中醫概念是基於古代哲學發展而成,很多時都沒有實質可看見或觸到的物證,反而是寒、熱、陰、陽、虛、實等不能觸及的符號

中醫治病主要利用中醫理論去理解病況,並運用中醫思維分析及進行治療 (亦可將現代醫學理論同時考慮,但對初學者容易出現中西醫概念混淆而導致治法不清療效不彰等情況)。學習這方法的過程並不容易,因大多人自小都以「眼看為實,眼看為真」作為探索學習方法。故此,若學習中醫仍以這個方式去探索,就難以掌握其內容及精髓。正如不少人仕都會認為中醫不科學或不理性,相信他們也沒有深入去認識或體驗其治療特色。

學習中醫是一個終身的過程,由初學、跟師、開始獨立診症、或到達相當水平時,只要你對自己有要求或對病人負責任,你都會不由自主地通過不同渠道學習提升臨床水平,如通過進修學位、反覆研讀經典著作及名醫病案、參考現代醫學及藥物研究、反覆對自己臨床治療方法及療效對比,查找不足、綜合總結、並作出結論。久而久之,就對各種病症有更深入認識及能總結出個人治療心得。

要持久進行上述追求,除要對中醫有悟性及興趣外,還要有 沉穩這個特質,因為在這些過程跟學習其他現代知識不一樣,不能單從書本及研讀研究報告就可作出判斷及學習,而是要將過往典藉、基礎及專門知識、再加臨床經驗一併考慮,繼而沉澱、整合、總結並應用。這是一個漫長而又耗費心神的過程,沒有沉穩性格也不易坐下來搜集資料、吸收、思考,及靜心地進行這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