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3日星期六

需要發展中醫專科

近日受一本中醫藥雜誌邀請寫一篇關於中醫的文章,現轉載如下:

以下有兩個眼疾例子:
多年前學習中醫時,有位西藥控制眼壓穩定之青光眼病人,求診於一位治療咳嗽了得的醫師,服藥不足一星期眼壓由十多毫米汞柱(mmHg)升至廿多毫米汞柱(mmHg)接近三十,自此眼壓難再受控,視力及視野持續減退直至接受青光眼降眼壓手術。
有個視光學老同學問我關於她姪兒到一個針灸醫師治療屈光性弱視,當時小孩已被西醫/視光師確診,並建議長時間佩戴眼鏡作為其治療方法。但該名醫師強烈建議病者父母不要讓小孩配戴眼鏡。由於非常信任這位醫師,他們跟從其建議。

例一,經服用中藥後,原先較穩定眼壓意外地升高,而致病況持續變差,實在事與願違。中醫有部份治法及藥物有升高眼壓效果,如醫師對該疾患認識較深,則可能避免發生類似情況。
例二,屈光性弱視之病因是由於屈光不正,使影像未能清晰地投射於視網膜,導致視覺系統發展受阻而視力低下。普遍認為於9-10歲後就難以治癒,這種弱視最重要就是早期配戴正確度數眼鏡刺激視覺系統加速發展,以減少影響日後視覺功能,配合針灸則有更快更好效果。
配戴眼鏡並不影響針灸效果,反而能更有效針對病因。而病人家長因信任該名醫師而減低病者治癒機會,實在無奈。

中醫學博大精深,涉及範圍廣泛,要求每位醫師對每科疾患都有深入認識是不切實際。辨證論治是我們治病之重要基礎,辨病對部份疾患也是重要的治療方法。不同疾患都有其特定轉歸癒後及治療法則,故此醫師對專科疾患有深入認識就更能提高療效,發展中醫專科能令醫師能更加專注及深入探究治療方法。

另一方面,在香港要提升中醫認受性,我們必須要有紥實中西醫學知識、卓越臨床療效,利用國際醫學語言去表達及介紹中醫治療優點及效果,方能有理有據發揚中醫文化。

2013年1月9日星期三

中醫眼科「五輪學說」簡介

常聽到坊間都說眼病跟肝都有關係,因為中醫基礎理論中有"肝開竅於目"、"肝受血而能視"等概念。但中醫眼科在長期發展中發展出「五輪學說」,這學說是中醫眼科一個重要理論,由明朝流傳至今仍繼續被應用。它將眼睛劃分為五個部份-五輪(風輪、血輪、肉輪、氣輪、水輪),各部位分屬五臟(肝、心、脾、肺、腎),藉此解析眼解剖、生理及病理,並用於臨床指導治療。如角膜病為風輪(屬肝)疾患,眼瞼疾患為肉輪(屬脾)疾患,內眼病發生於瞳孔後,為水輪疾患(屬腎)。


在治療時除要考慮眼疾病位所屬之臟腑外,亦要注意眼疾與其他臓腑、氣血津液等都有一定關係,故治病時要整體考慮病者所患之眼疾、病況、眼科檢查及中醫四診等資料,從而歸納並總結,方能制定治療方案,以中藥及針灸等進行治療。在治療期間要持續觀察病情,調整治療方向,才能充分發揮中醫眼科治療效果。所以我們考慮治療眼疾時並不會只考慮肝,而是全盤考慮找出主要矛盾,作為治療指導。

2012年12月6日星期四

弱視病例

患者(男性,4歲多)因斜視接受視光學檢查,發現雙眼弱視、雙眼遠視、調節性內斜視(Accomodative Esotropia)。

屈光度數:
右眼:+5.00/-1.00 x 5       視力:0.3
左眼:+4.00/-0.75 x 170   視力:0.5
(Decimal Scale)
建議先長時間佩戴眼鏡,並定期觀察。

第4個月:
視力:0.5
視力:0.7
視力有進展,故建議繼續配戴眼鏡治療。

第9個月:
視力:0.5
視力:0.7
因視力無再進展,故建議針灸治療(大概每週2-3次)及繼續長時間佩戴眼鏡。


針灸後雙眼視力(Decimal Scale)

視力()
視力()
0
0.5
0.7+2
9
0.5+2
1.0-2
19
0.7-2
1.0-2
43
1.0-3
1.2-1
82
1.0-2
1.2+1

患者左眼弱視情況較輕,故於治療9天後(3次治療)視力已恢復至正常水平。而右眼則相對較慢才能接近正常。

患者於82天內共接受26次針灸治療,雙眼視力已恢復至正常水平。可見適切視光學檢查及中醫針灸能對弱視患者起着正面而又快捷康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