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區為視網膜中央一個區域,主要負責察看細微景物及辨別顏色。如黃斑區出現任何病理改變,中心視覺會先受影響,而導致視力下降或視物變形、變色等症狀。
黃斑病變有不同種類,一般以高度近視黃斑病變、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俗稱"黃斑積水")為常見黃斑眼疾。
高度近視黃斑病變 (圖 1) 發生於高度近視患者,視網膜較一般人薄,並常會出現萎縮病灶(圖 2),同時亦可發視網膜下出血,而導致視力下降及視野缺損。
圖1 高度近視眼底 |
圖2 高度近視眼底 |
圖3 乾性黃斑病變眼底 |
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主要分為'乾性'及'濕性',多發生於50歲以上人仕,"乾性"以黃斑區玻璃膜疣(圖 3)為主要表現,而 '濕性' 則有不健康新生血管增生,兩者均會出現進行性視力下降。於濕性患者,黃斑區新生血管可發生破裂而引致黃斑出血(圖 4),視力明顯下降,病者自覺黑影遮擋視物困難,嚴重影響病者正常生活。如黃斑出血嚴重,康復後視覺亦大多會受到明顯影響。
圖 4 黃斑病變出血 |
圖 5 黃斑出血重吸收眼底 |
圖6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
圖7 玻璃體積血 |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圖 6)為糖尿病併發症之一,初期大多影響黃斑區,病變包括黃斑水腫、滲出或出血等,而導致視力下降或變形。此外,亦可繼發玻璃體積血(圖 7)、繼發性青光眼、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導致視力明顯下降及視野缺損,甚或失明等後果。
上述三種黃斑疾患均會導致黃斑出血(圖 4)及黃斑區破壞,而嚴重影響視力。
圖 8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
圖9 黃斑水腫之視網膜光學相干斷層素描(OCT)結果
|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俗稱“黃斑水腫“,圖8)則好發於中年人,以影響男性較多,由於視網膜下有水液滲出並積聚於黃斑區內,以致視力下降、變形、變色等。
所有黃斑病變疾患均需要經過眼底檢查才能作出診斷,另外視網膜螢光造影、視網膜光學相干斷層素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圖 9)等檢查結果均對診斷及中醫眼科治療有不少幫助,並可把它們歸屬於中醫四診中望診之內容。
中醫眼科治療黃斑疾患與主流醫學不同,初期已可積極介入,改善視力,減低視力持續惡化之機會。
中醫眼科在治療上述眼疾時,必先進行檢查及作出診斷,再完成中醫四診,再定立治療方案。而診斷要求包括中、西醫眼科診斷,由於以往並未有現代檢查儀器及病理知識,故以往中醫診斷內眼疾患則依靠病者自述症狀為診斷依據。黃斑病變一般對應中醫眼科疾患當中視瞻昏渺、視瞻有色、暴盲等。
視瞻昏渺-外眼無異常而視力減退,視物模糊不清的眼病。
視瞻有色-外眼無異常,視物模糊,自覺眼前有一片帶色陰影遮隔。
暴盲-平素無它病,外觀端好,猝然一眼或兩眼視力急劇下降,甚至失明的內障眼病。
黃斑疾患只要符合定義就可作出以上中醫診斷。清晰中西醫診斷及眼內情況讓醫師能預計其疾病轉歸及癒後,治療時還要將它們融入於中醫辨證論治當中,在定立治法時可清楚疾患之輕重緩急,適當地調整治療策略與步伐。
黃斑疾患屬中醫眼科中之瞳神疾病,中醫眼科理論以黃斑屬脾及視網膜屬肝腎為依據,一般治療都考慮肝、脾、腎為主。在高度近視黃斑病變、年齡相關性黃斑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時,則可酌加理氣活血等藥物調理氣血。如有出血時,則按眼內出血情況選擇適當治法,如止血、活血等。如出血量大而導致視力突然明顯下降,則屬中醫病之暴盲範籌(圖 4),如只是輕微視網膜出血導致有黑影飛花飄浮於眼前,則可診斷為雲霧移睛。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俗稱”黃斑水腫“)主要症狀為視物變形或變色,則屬中醫病中之視瞻有色或視瞻昏渺。
中醫眼科治療黃斑疾患一般以補益肝腎或健脾益氣為常用治法;如黃斑區已有出血、滲出、機化物等,亦可加入相對應治療方法,如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等。這些是中醫眼科對治療這病特式。 這些病後期,患者日常生活亦會受到影響,要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必須要及早作出適當治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