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跟廖老診病時,病人問:「你開的藥好像很普通。」。她答到:「是啊!我就是偏好開這類普通藥,不需病人多花分毫而取得療效,不就是好嗎?」
之後她就告訴我她年青時(上世紀60年代尾,即'上山下鄉'時期),全國知識分子都要到農村去工作生活,而當時她就帶著一些學生到窮鄉僻壤為當地人治病。有一次她到一位病人家裏看過病後,知道她連一角幾分的藥錢也負擔不來,就為她想辦法,結果她就到附近山頭為這病人採摘草藥,為病者治病。相信現在仍有不少中國人活在這樣貧乏的境地,更何況當年中國經歷過連串戰亂後。
相信這些經歷對她影響不少,數十年後還會向學生道出,提醒後輩看病要週密、用藥要精練、更要照顧病人的需要。
相對現在,經濟及技術變得發達又先進,但有多少醫者仍有父母心?有多少醫者還會為病者勞心勞力解決困難?